分享這段範例
相當相當精采!
你會發現用「唱」的方式來表達音樂很美,
但不唱的#狀態卻把你拉到無法形容的境界 (可參考趙成珍此曲8分鐘處https://m.youtube.com/watch?feature=youtu.be&v=rhIuclUqaQE)
很慢~~越來~~越~~慢~~
我們都希望音樂流動一點,
因為擔心一旦慢下來,就會停滯。
確實有可能, 這牽涉演奏者的內涵、跟對音色的了解。
但如果音樂只是追求流動,那層次就會停留在表面。
大師通常呈現的是「狀態 」,狀態不一定是流動的,譬如稠悵、反省、遙想、沉思⋯⋯⋯
就像羅丹的沉思者,靜止卻有萬般張力!
這位同學在上Master class時老師要他stealing time往前走,認為慢不好表達,
那是大師。
但當我們深入了解音樂,
讓他慢下來時,
他作到了~
關鍵在哪?!
一、你要了解音樂裏面呈現的是什麼「狀態」,得深入跟作曲家一樣深,(不然,你爲何彈它?)不只是美。
二、你要了解呈現出狀態的觸鍵音色,如何彼此呼應,音裡面都是感受。
我們常說那是大師才能這樣彈
一個學生確實需要盡本分,在技術、風格上充分學習,但在音樂內涵上要盡心了解,大師在幹什麼?
學生還會遇到另一個狀況是,教學比較活的老師,會希望你多聽大師的錄音,但不要模仿。
老師不希望模仿,是希望你先穩定,但如果你一直在學穩定這件事,那可能表示你無法往前跨一步。
這裡面的悖論是,當你聽懂了大師、嚐到了味道,你「一定」會想盡辦法模仿。而當你模仿到一個程度,你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東西,因爲模仿也是死的。
就從模仿開始吧,但重要是,你要先了解大師的樂思,為何他要這樣作?而他是如何作到的?
大師跟學生是平行的兩條線。
當你充份作足學生的功課後往大師之路走去,這是合理的,因爲你需要具備基本的技巧與音樂知識。
但當你充份作足學生的功課後往大師之路走去,你會發現,這是平行世界,你所有的觸鍵跟樂思都須重建。而且,需要數十年的功夫。(如果你有幸遇到大師,你將再贊成不過)
因爲大師不會像學生這樣思考,大師卻如實呈現音樂的本質內涵。
樂思即思考,音樂呈現出你思考了什麼?
大師不會在未來一刻發生,它在你開始思考的那一刻開始發生。
千萬不要小看自己是學生
當「學習成爲學生」的學生當上老師時,依舊是個學生。
示範者是個大學生
他可以辦到,從這開始,你也該開始踏上大師之路!